课程简介
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,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各行各业。然而,如何将AI技术真正落地应用,转化为实际业务价值,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。许多企业在AI应用探索中遭遇困境,或因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而忽视实际业务需求,或因缺乏系统化方法论而难以找到有效的落地路径。同时,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,企业对于AI应用的期望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,更期待通过AI实现降本增效、开源增收,提升整体竞争力。
本课程聚焦AI应用场景的落地路径与方法,从AI应用落地的逻辑与误区出发,深入剖析AI应用落地的系统化路径,包括场景发现、价值衡量、可行性分析、试点验证及规模化推广等关键环节。通过理论讲解、案例分析与实践工具应用,帮助学员掌握AI应用落地的核心方法与技巧,提升AI项目成功率,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。
课程收益
1、帮助学员掌握AI应用落地的系统化路径与方法,避免常见误区。
2、帮助学员学会运用工具进行AI应用场景的挖掘与价值评估。
3、帮助学员提升AI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试点验证能力,加速AI应用落地。
受众人群
企业战略规划师、业务流程优化师、数据分析师、AI项目经理、IT部门负责人及其他对AI感兴趣的人员
课程周期
1天(6H)
课程大纲
标题 | 授课内容 |
一、AI应用的落地模式、路径和架构 | 1. AI应用落地的基本逻辑和常见误区 (1) +AI,而不是 AI + : 当前阶段构建增强现有流程环节和人的AI应用,比自助智能体更有意义 (2) 不要迷信大模型,真正的护城河是“脏活累活” (3) 审视那些最传统、最“笨重”、成本最高、人最不愿意做的业务环节 (4) 是先建“孤岛”,还是先规划好“大陆”? : 对比数字化转型的系统建设 (5) AI应用是先做利润中心,还是先做成本中心?:先降本增效,还是先开源增收? |
二、AI应用落地路径和方法 | 1. 第一步:AI落地场景发现——从“痛点”到“机会”的系统化挖掘 (1) 顶层:战略对齐(Top-Down) ① 目标:确保AI项目与公司核心战略(如提升客户满意度、优化成本、增强安全性)一致。 ② 方法: 1) 与高管层对齐战略目标,例如:“未来三年将客户净推荐值(NPS)提升20%”等。 2) 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可量化的KPI,再逆向推导哪些环节可通过AI优化。 (2) 中层:流程诊断(Process-Driven) ① 目标:在核心业务流程中识别效率瓶颈与决策痛点。 ② 方法: 1) 绘制关键业务流程图: 2) 识别“决策密集型”与“数据密集型”环节: (3) 底层:数据驱动(Data-First) ① 目标:从现有数据资产中发现隐藏价值。 ② 方法: 1) 数据盘点:梳理公司拥有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。 2) 数据价值评估:哪些数据具有高信息密度、实时性、可预测性? (4) 关键工具:组织跨部门“AI工作坊”,邀请业务、IT、数据团队共同参与,使用“机会画布”(Opportunity Canvas)工具记录潜在场景。 2. 第二步:价值衡量指标——建立多维度的评估体系
(1) 特别建议:引入“AI ROI(投资回报率)”公式: AI ROI = (预期年收益 - 年运营成本) / 初始投入成本 要求所有候选项目在立项前提供初步ROI测算。 3. 第三步:可行性分析——技术、数据、组织三重评估 (1) 技术可行性: ① 是否有成熟AI技术(如NLP、计算机视觉、强化学习)可直接应用? ② 是否需要定制开发?技术风险如何? (2) 数据可行性: ① 数据是否可获取?质量如何(完整性、准确性)? ② 是否存在隐私合规问题(如GDPR、中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)? ③ 数据量是否足以支撑模型训练?(如知识库提到的“数据集成与处理”) (3) 组织可行性: ① 业务部门是否支持?是否有“变革 champion”? ② 是否有跨部门协作机制?(如IT与市场部合作推荐系统) ③ 是否具备AI人才或外部合作资源? (4) 工具建议:使用“优先级矩阵”,横轴为“价值潜力”,纵轴为“实施难度”,优先推进“高价值-低难度”项目。 4. 第四步:试点验证——小步快跑,快速迭代 (1) 选择1-2个高潜力场景进行POC(概念验证)。 (2) 设定明确的MVP(最小可行产品)目标,如“在类产品上实现80%的销量预测准确率”。 (3) 实施A/B测试(如知识库强调):对比AI推荐与传统推荐的转化率。 (4) 快速收集反馈:业务部门、一线员工、客户的真实体验。 5. 第五步:规模化推广与持续优化 (1) 建立AI中台:统一数据湖、模型库、API服务,避免重复建设。 (2) 嵌入业务流程:将AI模型输出整合进核心业务流程环节。 (3) 持续监控与迭代:监控模型性能衰减,定期用新数据重新训练。 (4) 组织能力建设:培养“AI+业务”复合型人才,如知识库提到的“CAIE人工智能工程师”认证,可作为内部人才发展路径。 |
Cable Yin
百林哲咨询(北京)有限公司专家团队成员
Cable Yin
百林哲咨询(北京)有限公司专家团队成员
Cable Yin
百林哲咨询(北京)有限公司专家团队成员
Cable Yin
百林哲咨询(北京)有限公司专家团队成员
Cable Yin
百林哲咨询(北京)有限公司专家团队成员
京ICP备2022035414号-1